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組合短評(1)

繼續談談我的組合好了~

坦白講, 我的核心組合唔多唔少受到東尼(Tony Measor)影響:

滙控(0005)
這隻股王不用多說, 買入基本預左同佢一生一世
以下有一篇關於匯控的文章頗值得參考

超級銀行2006/02/03《滙豐》的成功可說是銀行業的一個傳奇,由一間城巿銀行變成一間國際性的大銀行,擠身於世界五強之內,巿值曾直迫《花旗集團》,令同業羨慕不已。

《滙豐》是國際性大銀行,但銀行業並不是如大眾想像般國際化的行業,它是一個非常本土化的行業,過去美國境內的銀行業務,有超過90%由美資銀行經營,同樣情況發生在歐洲,日本、印度、中國、香港等地,外資的參與度非常低。但這情況已因《滙豐》而逐漸改變。很多所謂國際性銀行,在海外有分枝機構,或零售網絡,或參與跨國的銀團貸款,但能有過半數的資產、員工及盈利來自海外巿塲的真是寥寥可數。銀行業是每個政府都非常關心的行業,如中國和印度政府對外資都有限制。很多政府亦限制本國銀行向外擴張,因其在外地出事可能引致本國金融不穏。《滙豐》能順利拓展海外,因為:

1. 在香港累積雄厚資本。

2. 香港發展飽和,再有八、九十年代中資機構及《中銀集團》的挑戰。

3. 89年六四後,企業外逃以避政治風險(註一)

4. 90年代歐美經濟衰退,再有金融風暴(墨西哥、南美及東南亞),加上自由經 濟風氣的鼓動,各國開放本土金融巿塲。

《滙豐》的盈利約平均來自歐亞美三洲(註二),同時是香港、英國、墨西哥及土耳其的最大金融機構,再加上北美、南美、法國、中東、南亞及中國的巨大投資,使《滙豐》成為一間真正的「超級銀行」( Mega Bank),除了傳統業務外,同時擁有新的營商環境及客戶群:

1. 外滙業務--全球外匯買賣以天文數字進行,只有跨國大銀行在世界各地,如美國、歐洲及香港,擁有大量存款(各種主要貨幣),才可以以低成本進佔這個巿埸。
2. 客戶群--跨國企業,如《蜆殼石油》、《雀巢公司》、《IBM》、《西門子》、《Sony》等…只會與本國最大的及國際性的大銀行做交易,因其實力雄厚,網絡宏大。跨國企業需要調配大量滙款,處理大量商業交易,及員工的工資、退休金;叧方面,它們的龐大僱員又將是銀行的信用咭、樓宇按揭等業務的重要客戶群。

以上業務空間大,競爭少而且利潤穏定。但《滙豐》的業績中並無強調以上收入,反過來《滙豐》利用傳統入賬形式及巨額壞賬撥備及大幅投資的方法,隠藏大量盈利,一來可保持長遠競爭力,二來可以發揮海綿作用,調節及穏定盈利增長,所以近年《滙豐》股價經歷了97年及2000年的泡沫期也能保持平穏上升。《滙豐》過去及將來的發展是很清析,九十年代前在香港累積雄厚資本,其後不斷向外擴張,走上「超級銀行」之路。今後主要將是兩個方向:

1. 業務的自然增長(Organic Growth),不急於大形收購。

2. 選擇性收購,已預留10%資本作收購之用,主要針對中國、印度及新興地區。

龐約翰是出色銀行家,完成上任主席浦偉士留下的工作,專心建造World’s local bank的基礎:

1. 完成併購:要快速壯大,必須進行併購,龐約翰表現出色,不單能配合集團的整體發展,亦能捕捉最佳時機,如利用94年墨西哥及南美金融風暴,大舉投資當地,03年在美國經濟復甦前併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04年底收購兩成交通銀行權益,亦是一個最好時機,隨後出售的國有銀行,叫價越來越高。

2. 本土化業務:《滙豐》業務不限於小規模的代辦處、細小的銀行網絡或銀團貸款,《滙豐》融入當地,全力發展當地的零售業務,侵佔當地存款巿塲,為國際銀行的基礎做好準備。

3. 建立品牌:92年合併英國《米特蘭》成為HongkongBank,曾引起英國民間不安,九十年代後期,《滙豐》以HSBC為統一品牌,建立國際銀行形像。

《滙豐》有優良傳統,長遠策略,龐約翰已完成他的工作(World’s local bank的platform)新主席葛霖也明白他的責任(Manage the Platform for Growth)。很多其他銀行視為挑戰(註三)的事情對葛霖及《滙豐》是並無難度。很多二流分析員認為《滙豐》增長的時代已過去。但他們不明白《滙豐》的獨特性,它是「超級銀行」,用一些傳統方法(如P/E, Price /book value, ROE)去衡量《滙豐》的投資價值是不足夠,它不單擁有經濟規模(economy of scale) ,還有真正的國際化優勢。

《滙豐》成功的傳奇將繼續下去,過去十多年的併購,使巿值暴漲,盈利倍增,但最風光的日子還未出現。

(註一):89年六四後,很多大公司遷册海外,大量投資外地,香港政府已無力阻止資金外逃,最觸目為《怡和》取消香港上巿,改投新加坡巿塲。

(註二):有些可稱得上國際化的銀行,又未能平均佔據主要巿塲,如《花旗》有約60%盈利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盈利卻不到10%,而《渣打》來自歐洲及美國的盈利合總不到12%

(註三):傳統銀行的挑戰:資本化、專業化、電子化及全球化,資本化的具體例子有:「巴塞爾資本協定」、取消「利率協議」及將推行的「存款保險制」,簡單一點,以上「四化」都是資本和管理的問題。

《滙豐》可能需要更小心處理其他問題:

1. 《滙豐》曾挑戰《花旗》的位置,而美國又是最重要的金融巿塲,若不能立足於美國,實無法成為「超級銀行」,近年流傳美國政府,為了保護國家及大企業利益,採用「不常規手段」(Economic Hit Man)打擊對手。雖然是坊間傳聞,但《滙豐》在美國亦應特別小心。現時《滙豐》有三分一盈利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同時有大量美籍股東及客戶,《滙豐》出事或會影響美國。把自己的利益與對手綑縛一起,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 NGO (非政府組織) 如:《WWF》,《無國界醫生》,《綠色和平》及其他工會等…這些組織雖非商業主導,但對一個跨國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滙豐》非常尊重他們,亦不斷強調及履行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3. 政治包伏:92年《滙豐》以HongKongBank之名合併《米特蘭》,引起英國民間不安。其後以《HSBC》為統一品牌,建立world’s local bank形像,但似乎並不太成功,03年11月土耳其的英國大使館與當地《滙豐》同時遇襲,相信《滙豐》還要加把勁,擺脫港資或英資形像。

中銀香港(2388)

一隻令我體會到"長楂必勝" 的股票。自02年中銀香港上市持有至今, 按14/5/07收市價計算, 5年間股票升值約145%, 還不包括當中的派息。雖然近年中銀香港的表現遠遠不及中資股, 不過它的息率仍十分吸引 (以當初$8.08的購入價, 06年息率>10%)。當作收息股(如恆生)看待亦未嘗不可。

中國鋁業 (2600)

坦白說, 當初購入的原因是因為東尼大力推薦。買入它後繼續研究才發覺中鋁不論住績及前景均秀麗非常。

1) 中鋁自01年上市後, 營業額及盈利連年增加。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各行業對鋁的需求定必會持續增加, 這給予中鋁增長的動力
2) 中鋁先後在港, 美, 中三地上市, 企治管治得到嚴格監管, 透明度亦相對較高
3) 中鋁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商和原鋁生產商, 加上得到中央政策傾斜, 享有穩固的市場專利
4) 中鋁上市後業務擴展迅速, 連年收購加上積極整合鋁產業錬,根基相比同類公司穩固, 自己亦十分欣賞中鋁管理層的能力。

不過中鋁畢竟是資源股, 當受鋁價格週期影響。故能否作長期投資我亦有所懷疑。

華能 (902)

在中國五隻電力股中, 不論規模或盈利增長能力, 華能(902)及大唐(991)應放在首選。

簡單分析電力這一行業 : 中國電廠作為中遊企業 (註: 煤公司供應煤炭給電廠, 各電廠所生產的電須向電網公司競投上網, 再轉售給最終用家如住戶、工廠), 盈利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自05年煤電聯動出台後, 當煤價漲幅過高, 電價可相應調整某百份比。盈利才得以保障及享有市場專利。

除了規模外, 華能相比其他電廠優勝的地方在於它是南方電網的股東之一。這確保它競投上網時擁有優勢。可惜現在的股價尚未反映這一點。

總的來說, 它是一隻潛質優厚的股票。

沒有留言: